课堂氛围 课程书本 校区活动 校区一角 学校日常 美术馆展览 家长参观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小学书法常识(字体篇)

1.汉字的起源

  文字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考古学家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00()年前的陶器上,有。吗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交织者交际功能、记事功能和图案装饰功能。所以还不足真正的汉字,只能算是汉字的雏形或者叫图画文字大约乂过了2000年,即距今约6000年前的仰貂文化的半城遗址上,出上了一些类似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彩陶上的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把汉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大步因此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遗址上的彩陶刻画为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大约又过了 2000年,即到了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骨文初步形成一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初步龙成阶段,也就是汉字的初步形成阶段。

  2,汉字是如何演进的

  汉字经过了 6000多年的演进,从象形的图画发展变化成为 线条符号,其演进过程是: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 楷书一行书。隶书之后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后来唐朝又出现 了狂草。随后,隶草渗和,自成楷书,在唐朝开始盛行,到了宋 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由楷书演化成一种新型书体——宋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 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创。其实,草书、楷书、行书几乎是同时间衍 生出来的。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3,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形、表音和表意三种类型,以音素为 主的表音文字,如英文、俄文和德文,形单数少无象形,也无意 义,只可感知其音,而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汉字之 所以成为书法,首先是汉字从象形中走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图形 美,同时一个字还有多种不同的体式,为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 空间;其次是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具有特别的表现 力。汉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因为毛笔软,能灵活地 表现书法不同的形质和多变的意象,有效地表达书家的情感和 意趣。

  4,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时代更早, 体系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是我国考古的三大发现(另外两个为敦煌 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 面。从已识别的约1500个甲骨文单字来看,既有大量的指事字、 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但主要还是以象形字为主。 这些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构 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一致。甲骨文以象形字为主,主要特点是 图画性强;笔画纤细,直笔为主;结构多变且不规整;有不少的 合体字(这些合体字为后来的偏旁部首的创造作了铺垫),某些 字体尚未定型;行款没有空格,甲骨文的行款有从右到左,也有 从左到右,有横写,也有直写。

  5.金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商周把 “铜”也叫“金”,所以叫“金文”。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礼器以 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 金文也叫“钟鼎文”。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的字数共计 3722个,其中可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比甲骨文更稳定、 规范、简化和符号化,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 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字体结构疏密相 间。如果跟其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 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存在某种随意性。

  6.篆书

  国文字,它们明显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其代表作品有 《石鼓文》和《秦公箧》铭文等。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 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整齐、字体较籀 文容易书写。秦时刻石如《泰山》《峰山》《琅娜台》等,传为 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错与清代的邓 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7.石鼓文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更早的石刻文字,因刻在十枚鼓形石上, 故叫“石鼓文”,字体为篆书,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故又 名“猎碣”。就其结构而言,石鼓文所刻书体在两周金文与秦小 篆之间,或称为“大篆”,又有谓石鼓文为周宣史官籀所书, 所以又叫“籀书”。

  石鼓文横平竖直,结构匀整,基本是方形的,或稍有变化, 介于小篆和金文之间。就其审美情趣来说,如果金文反映古拙自 然的质朴之美,秦石刻小篆反映整齐、修饰之美,那石鼓文则介 于上述两者之间。

  8.小篆

  小篆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推行的“书 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当时的宰相李斯负责,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了六国原来 使用的异体字,创造成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这种小篆一直沿用 到西汉末年,才逐步被隶书取代。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小篆主 要特点为:笔画粗细均匀、圆转,字形修长,竖画下伸,上密下疏,对称均衡。

  9.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 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相传是秦朝程邈在狱中整理出来 的。这种字体到了西汉,隶意明显,东汉达到顶峰。

  比起小篆,隶书字形由修长变扁方,横画长而直画短;用笔 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 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书不用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出 来,且点的形态丰富。另外,篆书中许多笔画盘旋连绵,而隶书 就断开来写,使书写更为方便。楷书中一笔一画的书写方式和隶 书的书写方式不无关系。

  中国书法由秦篆演变为汉隶,在书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汉 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隶变”是汉篆书法 史上更了不起的伟大变革。

  10.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的书 体,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张怀耀《书断》中 说行书是刘德升所创,但也有人说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因行 书比楷书写得快,比草书便于认识,故很快在民间流传,后经像 刘德升这样的书法家们提炼加工,行书便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 到了魏晋,行书发展达到高峰。比起楷书,行书的用笔以露锋为 主,笔画简省,以圆代方,通过牵丝来加强点画之间的呼应,结构以欹侧取势。

  行书的代表人物是东晋“二”,即羲之和献之父子。 羲之所创作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行书”。

  11.草书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字 体,形成于西汉,相传为西汉元帝时做过黄门令的史游所作。草 书经历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初期的章草,由于刚从隶 书中演变过来,写法较草率,字字独立,字形偏方;到了汉末, 章草进一步“草化”,已脱去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 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 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 “狂草”。如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堪称狂草中的杰出代表。

IMG_20211120_110022.jpg

上一篇:小学书法常识(字体篇)(二)
下一篇:学书法的重要性和好处
在线咨询
培训报名
返回顶部